昌平沟崖自然风景区(秘境沟崖~探行昌平北武当山)

昌平沟崖自然风景区
 

昌平十三陵西北的德胜口,自古以来就是一条昌平通往延庆、怀来的山谷,辽金元明曾在这里驻守军队守卫沟口,辽代,称为得胜口,金代改称大安口,元代称翠屏口,明代改称德胜口。德胜口的关口在德胜口村西北,就是现在的德胜口水库大坝处,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地。北宋太平兴国四年(979年)七月,宋太宗伐辽,欲收复幽州地区,辽宋大战幽州城下,辽军将领耶律斜轸与耶律休哥率领驻守在得胜口,辽军从得胜口出发,在高梁河击败宋军。

       明代德胜口关口已经成为水库大坝
    历史上北京城的几次改朝换代,蒙古伐金、李自成攻打北京,都是从这条通道绕过居庸关,攻入北京城的。明代这里又是守卫明陵的重要关隘,在沟口建造了城楼关墙和烽火台,用石块堵塞住沟口,禁止通行。1959年在村北修建德胜口水库时,将关隘垣墙拆除,现仅在南侧山崖下存残墙一段。    德胜口村西北的沟崖历史上是著名的自然风景区,有8道沟谷,9道山脉,22座山峰,主峰紫极峰高1670米。沟崖实际上就是一条长约8公里的幽深峽谷。石灰岩及石英岩山石,形成嵯峨险峻地貌,沟中有崖、崖下有沟、沟沟相通、崖崖相望,因此又称“沟沟崖”。 著名的山峰有中峰、东峰、西峰、瑞峰和岫峰等五座山峰,中峰为五峰之首,海拔963米。 五峰环峙,状如屏风,如同五指插空。沟崖的这种地貌,也成为了当地居民躲避战乱的地方,1900年,八国联军骚扰北京郊区,京北昌平等地的许多富户携带细软,逃往沟崖,依托宫观居住,逃避战乱。沟崖自元代中期,就大兴土木修建庙观,明清两代盛时,据说有大小庙观72座。明代时山上佛、道寺庙混杂,既有和尚尼姑也有道士道姑,清代时庵、观、宫的道人均属全真派,因此,沟崖又被称为“北武当山沟沟崖”。沟崖以山高、景美、路险、庙多而著称,文人墨客总结出来“沟崖八景”:“飞瀑垂帘”、“寒泉漾玉”、“危峰夏雪”、“古洞春风”、“磴道穿云”、“松桥隐雾”、“南川午月”和“西寺子钟”八景。直至民国时期还有达官贵人乘坐滑杆来此观光避暑。
历史上许多的文献资料都对沟崖进行了记录,可见沟崖的悠久历史和重要地位。明《帝京景物略》载,“岣岣崖在州治西北,德胜口内,崖西峰有水月亭。”清《读史方舆纪要》卷十一载,“又西北十里曰德胜口。其西三里为沟岩,沟岩有上中下三岩,土人呼为石梯,深险可避兵。”清《日下旧闻考》载,“沟沟崖,深山叠嶂,秀石悬空。三十余里悉履石攀葛始达山颠。清流缭绕,奇树扬芬,傍有兰石数区。”可见,沟崖自古,秀而险。明《蓟邱集》载:“原昭陵之北曰岣岣崖,崖下有庵曰瑞峰,一曰摩尼。”清《肃松录》记载:“原沟沟崖,胜国梵宇,绵亘凡七十有二,入明仅存其五,西峰者,五庵之一也。”   作为当地人,我在1984年曾经与同学一起骑自行车从沙河骑行到此一游,那个时候,沟崖就是一个普通有山有水的小山沟,大家来这里并不是寻访古迹,而是游山玩水。当时沟崖内完全是原生态,没有像现在这样修整成台阶,只能顺着溪流,手脚并用地一直沿着山谷向上攀爬,爬到沟崖瀑布处,我终于爬不动了,决定就地躺平。在以后记忆里,路长道险,半路而回的记忆深刻,以至于对这个地方,就没有兴趣了。随着年龄大了,才知道沟崖的悠久历史。在沟崖沟口处,沿着修筑的石阶上山,一路盘旋上升,忽而平坦,忽而陡峭,途中有若干段石阶塌落,险象环生。

历史上记载的沟崖72道观,现在只有瑞峰庵(又称下庙)、东峰庵(又称斗姥宮)、娘娘庙(碧霞宮)、玉虚观(又称上庙)、玉虚观东侧山洞、 龙王庙(又称五龙宫)、聚仙台和戏台子等十几处残址。 1,瑞峰庵,俗称下庙。距沟口约四公里,始建于元代,明万历十四年(1586),万历皇帝携其母李太后游览沟崖,拨款重修瑞峰庵,赐额“大慈瑞峰庵”,和一套佛教经卷。瑞峰庵东西北三面为山,南为河滩。坐北朝南,四合布局。山门一间,面阔2.2米,进深1米,砖额名称为“大慈瑞峰庵”。正殿五间,东西配殿各三间,面阔8米,进深3.8米。有铁钟一口,高0.5米,直径0.42米,康熙三年四月吉日立。铸文“法轮常转”。现在建筑已毁,仅留残墙遗址。正殿遗址前现有万历二十七年的離首方趺碑,碑高2.48米,宽0.85米,厚0.22米,碑趺高0.67米,宽1.06米,碑名“大慈瑞峰庵重修碑记”,碑旁有松树一株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瑞峰庵遗址2,斗姥宫,位于东峰山前。明天启二年(1622)建,崇祯八年(1635)落成,光绪二十四年(1898年)修茸。坐北朝南,四合布局。山门一间,硬山筒瓦挑大脊,面阔1.6米,进深1米。正殿三间,前出廊,面阔8米,进深3.5米。西耳房一间,面阔2.6米,进深3米。东耳房二间,面阔5.2米,进深6米。东西配殿各二间,面阔6.2米,进深3.2米。院内有碑座一块。斗姥宫现有正殿遗有梁架和后墙、左右山墙及部分柱檩。左右配殿存残墙,宫门残存台基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斗姥宫遗址
3,观音庙,在斗姥宫前。坐北朝南。一间,硬山筒瓦挑大脊,前出廊,卷棚顶,大式做法,苏式彩画,门窗五抹方格,面阔3米,进深3米,殿内有观音菩萨像一座,两边有石佛像10座。现仅存后墙、左右山墙及后部房顶。斗姥宫供奉的是斗姆元君,又称“斗母”、“ 斗姥”、“ 斗姆娘娘”,是中国道教的女护法神,“斗”指北斗众星,“姆”指母亲,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诸多星星的母亲,所以她的地位很尊贵。道经云斗姆“为北斗众星之母”,是辅佐玉皇大帝掌管星辰的,上法九天谱录,中统鬼神。下领兆民命籍,司掌度生拯厄,救济众生。农历九月初九日是斗姥元君圣诞(一说是六月二十日),若有众生虔诚礼拜斗真,则可以消灾解厄,延年益寿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观音庙遗址
4,碧霞宫,又称娘娘庙,供奉碧霞元君,位于中峰玉虚观与斗姥宫之间。碧霞宫,南为山沟,北、东、西山三面为山。门殿三间,中为劵门,内有灵官像一座,面阔8米,进深4米。正殿三间,硬山大式做法,檐枋有和玺彩画,上檐有木匾一块,能够辨认出来的字是“端方敬书”,正殿五架梁前出廊,面阔8米,进深4米。正殿后山墙有屏风彩画。供奉有娘娘座像九座,两边站像各三座。正殿前有左右配殿各三间,西配殿前有碑一块,是康熙四十年(1701)三月一日刻,刘璲撰,碑名为“凤凰山娘娘庙碑记”。现屋梁框架犹存,墙垣倾坍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碧霞元君庙遗址
5,玉虚观(俗称上庙),全称‘’护国中峰顶玉虚观‘’,玉虚观距沟口7. 5公里,位于中峰山腰。为沟崖主体建筑,位置最高。明天启二年(1622)建,崇祯八年(1635)落成。清光绪二十四年(1898)修葺。玉虚观山门外东、西两侧曾置一碾、一磨。观门为单檐歇山顶,门额上书“护国中峰顶玉虚观”。山门内为第一进院落,左右曾有钟鼓二楼。山门内正面为重门,门额“洞天福地”。现除石阶、门枕外皆无存。第二进院正殿三间,殿顶为硬山绿琉璃瓦剪边,殿内供奉真武大帝。东、西殿配各三间。正殿左侧角门有条石台阶通第三进院。第三进院落只有后殿一间,明代曾供奉天启皇帝像,清代改奉太上老君。殿后有石梯可登望京台,台上建石砌无上阁。无上阁为石质仿木结构,现基本完好。门洞券面雕刻八卦及飞鹤图案,阁内供奉真武大帝。清末端方曾题“北武当山沟沟崖”匾额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玉虚观遗址正殿前散落着许多石碑刻件,完整的石碑有二块,刻有“沟沟崖中峰顶玉虚观碑记”及“重修碑记”,现碑身及碑座均尚完好。据说在玉虚观东侧山崖,有一条小路沿石壁而上,有一在石壁上凿出的道士闭关修炼的山洞。但由于路险,未能前往一看。

       玉虚观地面散落的建筑材料和石刻明代,玉虚观只有三间茅舍,据说周围洞穴里都是妖魔鬼怪,十三陵太监提督潘公请来湖北武当山道士王海池,在中峰住了三月有余,妖邪遂散。天启初年,十明代,沟崖中峰旧有三间茅舍,茅舍周边尽是洞穴,传说,洞内魑嵬魍魉经常作祟,时任提督潘公请来湖北武当山道士王海池,在中峰住了三月有余,妖邪遂散。天启初年,十三陵总理太监马诚、赵进、赵之翰、汪良德出钱,苏□(元)民建玉虚观,崇祯八年(1635年)落成,耗时13年。从碑文还可知,玉虚观建成后的第一任住持为乔道长。为了供养玉虚观道长生活,建造玉虚观的各位施主又出资500两,在昌平州城里购置房产两处,每月租金10余两。后来那两处房产,很可能改作玉虚观下院,也名玉虚观(当地人称小玉虚观),小玉虚观在昌平区西关外,旧时有清代石碑记载此事。清光绪年间,端方和玉虚观的五峰道人共同募资,修缮了玉虚观、碧霞宫和斗姥宫三处殿宇,用时三个月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西峰庵遗址6,西峰庵,沿玉虚观盘旋而下,是西峰庵,又名龙王庙,五龙宫。旧有明万历年间的大学士王锡爵,礼部左侍郎翁正春二碑”,今均不见。仅存有万历三十一年李逢时的《重修古刹西峰庵记》,碑左侧面刻文:“掌管御果园善人杨尔功同男杨光宗、(杨光)裕,施地二十五亩,坐落得胜口东;善人张奇功施地二十五亩,坐落万坟东,为西峰永远香火并无国税钱粮。康熙二年岁次癸卯二月吉旦”。西峰庵碑文作者“孤竹李逢时”,万历年间,守备昌平多年,在京北长城沿线留下不少题刻手迹。防化学院的“神岭千峰”摩崖石刻,落款有“左车营游击永平李逢时”,怀柔区渤海镇沙峪北沟村北,石刻“秦皇旧址”;“苍岩翠柏”,落款为李逢时。西峰庵重修自万历十八年(1590)至三十一年(1603),历经十三年,明万历年间,西峰庵为佛教寺院。住持僧名圆通,号华藏,在西峰庵住持四十年,徒孙真净,为监院。西峰庵遗址西侧有泉水,地势险峻。山崖上有石刻“圣泉”,泉水从石隙流出,积水成池。下泄山崖成为瀑布,冬季结为冰川。

       “沟沟崖、北武当山”摩崖石刻
7,“沟沟崖、北武当山”摩崖石刻。石刻地处沟崖中上位置,路旁耸立一高约5米的巨石,朝南一侧略平,上有两行刻字。右侧为“北武当山”,刻幅高约2.3米,山字有残缺,距地面约2.5米。左侧为“沟沟崖”,刻幅高约1.8米,距地面1.8米。两幅刻石相距0.8米。字口模糊,无题款,年代不详。

         沟崖山腰处的两颗银杏树

昌平沟崖自然风景区相关文章

版权声明

为您推荐